編者按:新時代新征程上,廣大企業家用實干書寫不凡人生、時代答卷。新華網《企業家面對面》融媒體系列報道欄目,走進企業,采訪企業家,回應熱點關切,講述創業創新故事,分享興企強企經驗,展示企業家人物群像,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 題:企業家面對面丨植物提取賽道的領舞者是如何煉成的?——專訪晨光生物董事長盧慶國 9月27日一大早,河北省曲周縣主要領導就來到晨光生物調研,這是他剛剛上任的第二天。 2023年,曲周縣實現GDP143億元,而扎根當地的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晨光生物)總營收68.72億元,這樣的體量對曲周縣來說舉足輕重。 25年前,晨光生物的前身是集體企業曲周縣五金廠,只能生產木質窗戶上的拉手插銷和手工扳手。 今天,全球膳食補充劑、保健食品、藥品、食品、化妝品等行業所用的天然提取物中,大約70%的辣椒紅、30%左右的葉黃素和40%的辣椒精都來自晨光生物,產銷量多年居世界第一,并在印度、贊比亞等地投資建廠,且全部盈利。
采訪中,晨光生物董事長盧慶國反復強調:是時代賦予了好機遇,自主創新確保了世界一流品質,走出去的堅定信念打開了發展空間。

9月27日,晨光生物董事長盧慶國接受新華網專訪
核心技術全部來自自主創新,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說實話,要不是晨光生物,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曲周縣。 從最近的高鐵站-邯鄲東站,到晨光生物所在的曲周縣城,需要在普通公路上行駛60分鐘。整個縣域被四條高速公路環繞,其中一條從東南穿境而過,但是全縣沒有一個出入口,晨光生物就位于縣城的南部。
晨光生物的核心產品包括辣椒紅、葉黃素、番茄紅素以及棉花籽提取加工產品,然而其所在的區域并不出產相關原料,他們是如何干成的?
位于新疆焉耆墾區的晨光生物的辣椒原料基地(晨光生物供圖)
作為曲周縣五金廠廠長,盧慶國一直在尋找企業發展機會,上世紀九十年代底,他發現了辣椒紅素的巨大市場潛力,并于1998年自建了一個簡單的車間開始折騰并嘗到了甜頭。2000年,改制組建曲周縣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此后幾經更名,成了今天的晨光生物集團。
萃取辣椒紅,就是把辣椒磨成粉,加入正己烷溶劑提取出紅辣素,再加入酒精將辣素溶出,就得到了紅色素。

2014年12月,晨光生物“辣椒天然產物高值化提取分離關鍵技術與產業化”
項目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7年12月,晨光生物“番茄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項目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說起來可能大家都不相信,按照技術員的方法,死活都分離不出紅辣素,連專家都愁跑了。”晨光生物副總經理連運河說,大家愁得沒辦法,跑到室外去抽煙聊天,因為“愁”的時間太長,沒想到色素和辣素竟然分開了。原因竟然是沉淀的時間不夠,以前用小罐提取很短時間就能分離出來,現在是用五倍大的罐子,相應的時間就需要大幅加長。
“這么簡單的問題都搞不定,可見我們當時技術有多差。”盧慶國說,這也讓他認識到,技術上的問題來不得半點馬虎,否則差之毫厘就會謬以千里。 加工辣椒紅的第一步,就是去除辣椒柄和花萼,去除一噸干辣椒需要二十多人干一天,如果一天投料上百噸,需要多大的場地和多少人工?但以前國內外的企業都是這樣干的,因為他們認為辣椒柄含有纖維素和膠質,不去掉會影響辣椒紅的品質。 但盧慶國偏不信這個邪,決定試驗帶柄加工萃取工藝,并把這個任務交給連運河,挑戰全行業的共識。 沒想到的是,經過大量實驗,技術人員發現了改變溶劑和分離條件去除有害物質的新方法,實現了帶柄投料的技術突破,對這個小行業來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新,但盧慶國并沒有把這項技術藏著掖著,而是迅速分享給了同行。 此后,晨光生物相繼攻克了辣椒粉顆粒萃取技術,使產能提高了3倍;攻克了提取罐全自動生產技術,使產能提高了30倍,而且這些技術和設備全部是自主研發,并從印度公司手中奪走了全球辣椒紅產量第一的頭銜。
8月31日,檢驗員正在位于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晨光生物實驗室做產品農藥殘留檢測試驗(晨光生物供圖)
接下來盧慶國要解決的是如何同時提取色素和辣素(辣椒精)的問題。
此前行業通行的做法是,提取色素后,辣素就當垃圾扔掉了。生產辣素的企業只提取辣素,加之對辣素的需求不高,大家都沒重視。而隨著中餐標準化和食品生產企業對辣素需求提高,如連鎖火鍋店、方便面調料包等需要穩定的辣素,辣素的市場逐漸擴大。 同時提取辣素和色素,從理論上來說是天方夜譚,因為這兩種物質極性不同。所謂極性,是指一根共價鍵或一個共價分子中電荷分布的不均勻性,均勻則稱為非極性,溶劑與物質溶解性是“相似相溶”,極性不同的色素、辣素要同時提取出來,理論上是不可能的。 為了突破這個問題,研發團隊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允許使用的溶劑,一種一種輪番做試驗。沒想到還真發現了一種溶劑能同時把色素和辣素提出來了。 但是,在做階段總結時,有人提出,這個溶劑會產生過氧化物,一旦生產會發生大爆炸,大家都傻眼了。 2003年國慶節后,連運河拿著盧慶國開的一長串大學和研究機構名單,跑到北京“求學”,但是問來問去,沒人能告訴他答案。這天他硬著頭皮闖進了北京大學化學系的實驗室,聽完他的來意,一位四十來歲的化學博士說,“實驗室內確實發生過此類溶劑因產生過氧化物發生爆炸的事故,但我覺得天然色素是還原劑,在提取過程中,過氧化物碰到還原劑就降低,但降低到何種程度,需要實驗說話。” 一語點醒夢中人,連運河趕緊回到曲周,重新設計實驗。 將純溶劑放置一個月,只產生了100mg/Kg的過氧化物,將過氧化物濃縮到2000mg/Kg,也沒有爆炸,在提取過程中,產生的過氧化物通過還原濃度降到了10mg/Kg以下,幾乎為零。 于是辣椒紅色素和辣素同步萃取分離技術在晨光誕生了,晨光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量同時產出辣椒紅色素和辣素的企業。
這一創新技術為我國辣素產品實現了從幾乎全部進口到批量出口的根本性轉變,并獲得了世界創新論壇“2012金袋鼠世界創新獎”。

7月20日,精制車間員工正在巡檢生產情況(晨光生物供圖)
番茄紅素是一種高價值保健品原料,科學研究發現其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能促進心血管健康,主要從番茄醬中提取,產量極低,價格極高,在交易中均是以克計價。
番茄醬廠將副產品番茄皮籽作為垃圾白白扔掉了,而番茄皮中番茄紅素含量是番茄醬中的3-5倍,那些番茄皮和籽豈不是一座座金山?盧慶國決定攻下它。 連運河和研發主管安曉東在實驗室里通過傳統的濕法技術提取出了番茄素,但純度不夠,工藝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此路不通,盧慶國就讓大家試驗烘干方式、去籽工藝、復合溶劑提取、結晶工藝開發等方法。 在不斷的失敗中,他們發明了多項工業化提取的關鍵設備,取得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其獨創的“一步法”技術,與傳統濕法比較,生產能力提升5倍,生產成本降低50%,含量得率超過90%。 番茄皮籽提取后的剩余物,作為飼料銷售。盧慶國說,番茄籽油和飼料銷售收入基本覆蓋了原料采購和加工成本,目前番茄紅素一年產量為600萬克,幾乎全部是純利潤。 從開始研發到實現量產,晨光生物在番茄紅素上耗費了整整十年時間。2016年,這一技術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發明專利授權,201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加上之前的“辣椒天然產物高值化提取分離關鍵技術與產業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廠不到二十年,晨光生物在兩個細分行業實現了絕對的技術領先。
2016年,晨光生物在印度建起第二家工廠,圖為為工廠提供原料的卡納塔克邦萬壽菊種植基地(晨光生物供圖)
布局全球產業鏈,穩慎實現全球化
說到如何走向海外,盧慶國呵呵一笑:“當時國內需求小,催款耗費大量精力,就想著出去找一個大客戶,可以頂國內幾十個客戶,到后來也是為了解決辣椒不夠辣的問題。” 2002年,成立3年的晨光生物決定去海外看看,當年巴黎歐洲食品配料展,晨光花5000美元租了一個展位的八分之一。“也不知道盧總怎么就拉來了一位客商,人家對中國的產品根本不了解。”晨光生物副總經理李鳳飛說。 盧慶國操著一口曲周普通話,通過翻譯連比帶劃地解釋,到了談價時,他一下降了3美元,當時國際市場每公斤38美元。斯洛伐克采購員拿起樣品看了又看,思忖良久,才簽了一份100公斤共3500美元的訂單。 這份訂單小到微不足道,卻是晨光生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從第一單國內生意到第一單國際生意,他們用了三年時間。訂單拿回來后,甚至不知道如何辦理國際貿易手續,如何將貨物發出去。 此后數年,晨光生物的辣椒紅素、葉黃素、番茄紅素等拳頭產品陸續走向海外,作為原料進入各大國際健康企業巨頭的車間。2006年春節,盧慶國到印度考察,在看完印度的主要辣椒工廠后,盧慶國得出了結論,晨光的產品性價比和技術在印度有較大優勢,遂考慮在印度建廠生產。 說干就干,從買地、建廠到投產,整整花了兩年時間。2012年3月,第一批在印度工廠生產的紅辣素運回曲周縣晨光生物總部,不久,精加工生產出的高品質辣椒精就出口到世界各地。
到2014年,晨光生物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辣椒精生產商。
2023年8月15日,晨光生物在贊比亞奇邦博農場新建的日加工200噸萬壽菊加工生產線試車成功。(晨光生物供圖)
投資贊比亞的初衷,則源于對未來成本上漲的憂慮。
“布局非洲,是為未來十年、二十年打基礎。”盧慶國說,將來中國、印度的成本上來了,我們在非洲也做好了準備;如果非洲成本也升高,可能就需要另外一種思維方式謀劃企業發展。 2013年,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晨光生物決定借風行船,加快布局非洲的步伐。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2015年盧慶國去非洲考察,綜合調研各國政策、資源和風土人情后,決定把投資地選在贊比亞。贊比亞可耕地面積超過6億畝,其中86%尚未開墾,資源豐富。 僅僅兩年時間,晨光生物在贊比亞設立了兩家公司,一家生產大豆油,一家搞原料種植。按照之前的規劃,先收購改造一個豆油加工廠,邊生產邊熟悉情況,時機合適就買入土地搞種植業。 “目前在贊比亞種植的辣椒主要賣到歐洲。”盧慶國說,為什么沒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色素和辣素?因為晨光生物在這兩個產品上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而且市場容量就這么大,總得給別人一個生存空間吧。況且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考慮,直接賣原料反而更賺錢,因為部分歐洲人也嗜辣。 晨光生物的另一項絕對優勢產品——葉黃素,主要從萬壽菊中提取。為此,晨光生物在印度的第二工廠專門加工萬壽菊,在緬甸中部地區開發了6000畝土地種植菊花,在當地建設工廠初加工后運到云南騰沖進行深加工,加上中國西部地區的種植面積,葉黃素的產能釋放得到了充足的原料保證。 2019年,晨光生物實現營收32.65億元,接下來四年連年高速增長,到2023年實現營收68.72億元。 “2020年以來的高增長,主要得益于社會對健康的高度關注。”盧慶國說,如辣椒紅素、辣素逐漸在食品加工和餐飲中占據主導地位,原來的化工色素逐步退出市場,而葉黃素和番茄紅素等保健食品原料快速增長,則是消費者對免疫力及自身健康的高度關切。 晨光生物旗下還有兩家藥廠,盧慶國近期則把重心放在了中藥材有效成份的提取上。“相較于之前的產品,中藥材提取更復雜,因為要弄清楚成分和療效的對應關系。如果能找到核心成分并萃取出來,那么中藥現代化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盧慶國說。 二十多年來,晨光生物一直執著于基礎研究和創新研發,他們在全球工廠的絕大部分生產設備都是自己研發制造的,為此專門在遼寧營口建立了一個設備生產廠,即使遠在萬里之遙的印度、贊比亞,都使用自己生產的設備。 “要說遺憾也有。”盧慶國說,隨著產能提升和市場環境變化,晨光生物有必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和拓展終端市場,但對C端市場還不熟悉,公司里缺乏這方面人才儲備,目前品牌和零售端工作剛剛起步。 “您平時服用晨光的產品嗎?效果如何?”面對記者的疑惑,65歲的盧慶國拿過采訪本,一字一句地把記錄文字念了出來。“葉黃素產品我吃了十多年,您看,我沒戴老花鏡。”盧慶國說。
采訪手記
坐在背光的舊沙發上,盧慶國聊起晨光生物這些年走過的路滔滔不絕。對于機器設備和植物提取產品的研發,他甚至記得過往的每一個細節。 與晨光生物的研發樓和車間相比,他的辦公室非常普通,毫無裝飾,因為房間小,幾張沙發也擺得較局促,記者甚至得費力地扭過身子和他交談。 然而,晨光生物對創新的執著令人印象深刻,核心生產設備全部來自自己生產,擁有432件國家專利技術(其中海外專利37件)、3項國家重點新產品、4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榮獲52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22名博士、碩士等高級人才組成了強大的研發團隊。 顯然,形象和品牌打造不是晨光生物所擅長的,甚至針對消費者端的市場銷售部門剛剛組建。盧慶國也意識到了,僅僅做原料供應商無法實現自己一直抱持的夢想:做真正有功效,老百姓能吃得起的保健食品,讓保健食品行業綻放光芒。 考察晨光生物的25年發展史,有三點值得同行學習:一是堅持自主創新,關鍵技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上,戰略堅定,心無旁騖,在一個行業深耕到底;二是真材實料,所有材料全部來自自有基地,具有穩定高效的供應鏈;三是全球眼光,剛剛投產三年便開始尋找國際買家,進而在海外建設原料基地。 在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中國需要更多像盧慶國這樣的企業家。
來源:新華網(2024年10月25日)